搜索

新闻中心

发挥政府作用 统筹推进新基建

来源:
浏览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催生了5G网络基站、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进入新时代,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努力通过新基建构建新发展格局。

统筹推进新基建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为。这既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惯例,也是新基建的内在特性和建设特点,更是实现远大目标和解决现实困难的有效路径。

首先,公共物品的性质作用反映政府职能的普遍定位。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了工业化和富起来的前提条件。如果说以铁路、公路、桥梁等建设为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面向的是工业经济时代,那么以信息、融合和创新为核心内涵的新基建面向的则是数字经济时代。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生产和供给供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生产成本与使用效果不受使用人数规模影响的物品。根据存在形态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公共物品一般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市政设施在内的公共性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教育、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在内的“软性”公共物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其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其次,新基建的功能特性体现政府职能的独特优势。新时期,政府需要积极作为、综合施策,通过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顺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较之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单一的辅助功能,被称为新基建的5G、大数据中心、光缆等既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也是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规模庞大的独立产业集群。新基建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融合新兴产业,孵化创新应用,培育新增长点,进而整体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从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到智能世界的跃迁。未来,新基建的投资金额将更为巨大、建设周期更长久、产业配套更完备、技术要求更苛刻、维护运行更关键、更新换代更频繁,需要政府通过多种形式提供支持甚至直接供给。

最后,新基建的发展现状凸显政府职能的时代价值。在我国,云计算发展迅速,数据中心性能不断优化,在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物联网平台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上均取得不小的突破,逐步从跟跑、并跑转变为部分领跑。虽然在前期试点启动的基础上,中央有关部门对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作出总体部署,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但我国仅有的在建大型人工智能计算系统BAT远不能适应人工智能的现实需求,实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和解决诸多的现实困难更需要政府积极主动作为。

同时,政府还要创新作为,高效供给新基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推动新基建须全面发力,建设新基建所包含的全部软硬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AI计算基础设施是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升级制造、金融、交通、医疗等行业的核心支撑力量,产业化应用是关键,而体系化设施是前提。要进一步落实《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导向,加快形成计算、存储、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开发机器学习框架、算法、工具软件、平台服务层等软性基础设施体系。虽然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政府应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鼓励和支持大学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第二,政府推动新基建需要创新思路。以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和合理布局为旨归,政府更需要守正创新,在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注重区域协调和人群普惠、协调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上,找准技术和商业的最佳平衡点和契合点,协同推进实体项目和产业生态共同发展。对于公益性强、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的新基建领域,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统筹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对于有良好投资回报的新基建领域,政府应主要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治理方案,保证社会投资获得合理回报。

第三,政府推动新基建须创新优化新业态发展的营商环境。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职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政府要科学规划,制定有利于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产业布局方案,促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进一步培育新产业集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导向和社会氛围,积极安排资金和资源推动新基建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数据中心和5G基站的建设、运营、维护和升级,通过政府的战略导向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要深入推进自身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通过强化公共服务、新型人才从业评价、建设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等保障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版权所有 © 中国沈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中国沈阳东陵区(浑南新区)长青南街19号   支持IPv6
联系电话:0086-24-88512877  传真:0086-24-88507077  邮编:110168   
ICP备案号码:辽ICP备1701024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