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业已遭受保护主义及反全球化严重冲击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今年第一季度,东盟各国在疫情冲击下,经济按下暂停键,下行压力骤增,为东盟发展前景蒙上阴影。由于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仍未走出停摆状态,东盟各国第二季度经济情况仍不乐观。
一、东盟经济受疫情冲击
(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长预期普遍下调
考虑到中美贸易战和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等因素,国际研究机构去年已调低东盟国家2020年经济发展预期。疫情暴发后各机构进一步下调东盟发展预期。世界银行更新后的报告预测,东盟10国中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2020年GDP增长放缓最为明显,预计降幅为1.5%至3%;泰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老挝预计降幅为0.5%至1%不等;缅甸、文莱亦难维持2019年增速。
亚洲开发银行4月3日发布的《亚洲经济展望》报告将东盟的预期下调3.7个百分点至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五个东盟新兴经济体GDP将缩水0.6%。
除文莱外的东盟各国均下调本国经济增长预期。2月疫情暴发初期,泰国即将2020年GDP预期增速从2.7%~3.7%区间下调至1.5%~2.5%区间;越南计划和投资部估计,如疫情在第二季度得到控制,越经济增长可达5.96%,比最初目标低0.84个百分点。3月中旬,新加坡贸工部宣布本国GDP今年可能缩减4.0%;菲律宾亦将预期从7.5%下调至-0.6%~4.3%区间。4月初,印尼将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从5.3%下调到-0.4%~2.3%区间;马来西亚将预期增速从原定的4.8%下调至-2.0%~0.5%区间。
根据有关国家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数据,新加坡GDP增速为-2.2%,环比暴跌10.6%,创10年来最大降幅;泰国GDP萎缩1.8%,是1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印尼、越南、马来西亚GDP同比增长分别为4.7%、3.82%和0.7%,基本上均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
(二)东盟金融市场波动巨大
2019年末东盟金融市场风险受疫情影响陡然上升,进入2020年后风险进一步加剧。在疫情对亚洲金融市场的的冲击下,东盟地区主要股指和本币对美元汇率今年以来大幅下跌,多国股指及汇率双位数下跌。疫情暴发后,受外围市场恐慌性抛售等因素影响,东南亚各国股市大幅下跌。菲律宾马尼拉综合指数、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和新加坡海峡指数下跌了38%、37%和27%,跌幅均超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今年来跌幅。印尼、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等国股票市场总市值蒸发约四分之一。随着疫情蔓延至全球,市场恐慌和避险情绪上升,东盟各主要货币持续走弱。印尼盾贬值幅度高达19.8%,泰铢贬值约8%,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约5%。
(三)直接投资流入放缓
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大幅下降30%-40%。由于全球FDI“蛋糕”缩小,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上涨,投资竞争更加激烈,东盟地区面临重大压力。
相关研究表明,2020财年外商投资收益损失如达到30%,将导致FDI规模缩水52%。全球5000强跨国公司已将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三个东盟主要经济体的营收下调26%-30%不等。根据印尼和越南官方公布数据,今年第一季度两国吸引外资规模同比下滑分别达20.9%和9.2%。有意对越南进行投资的谷歌、微软、苹果、埃克森美孚等跨国企业正重新考虑投资时间。正在展开的若干大型项目已申请延长施工进度。
此外,因疫情严重冲击企业生产、流通和销售等多个环节,跨国公司被迫对相应现金流安排做出调整,预计流入东盟地区的直接投资资金规模将进一步减少。
(四)产业链和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
长期以来东盟各国凭借成本及地理位置优势,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并为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市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和中间品。东盟各国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制造业。同时,东盟货物贸易量占全球总额9.8%,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文莱等国出口占GDP比重50%以上。有关成员国分别在纺织服装、电子产品、食品、化工等领域占全球出口市场重要份额。
随着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东盟地区产业链供给出现中断、物流受阻、国际需求减弱,跨境贸易呈现放缓趋势。
东盟同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双边贸易额均遭受疫情严重冲击,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为应对疫情,东盟各国纷纷出台封城封港和工厂停工等紧急措施,海关通关与运输物流受阻,导致正常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干扰。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的手机生产、纺织服装、消费品等诸多行业已同中国形成合理分工,受原材料、零配件、中间产品等供应链中断影响,以及大量中方管理和技术人员回国过春节后因疫情阻滞无法返岗,导致相关企业复工复产遇到困难。金融信息公司IHS Markit数据显示,东盟7国(印尼、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和泰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3月和4月连续跌破50点枯荣线进入萎缩区间,多国指数创历史新低,显示东盟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恶化。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东盟地区制造业将会继续承受疫情的负面影响。
(五)旅游等服务产业遭受重创
旅游服务业在东盟国家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2018年旅游业对东盟经济的贡献率达12.6%。因受疫情冲击,将旅游及与之相关的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遭受重大损失。泰国旅游业占GDP的22%,是全球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预计2020年全年游客人数跌幅超过60%,旅游收入将减少400亿美元,造成230万人失业。印尼今年以来因境外游客取消行程而造成的损失已超过15亿美元。预计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等国全年旅游收入将同比减少30%-90%不等。
除新加坡和文莱外,东南亚各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均在65%以上。各国采取的“隔离封锁”措施对住宿、餐饮、娱乐、百货等体验式消费的冲击立竿见影,预期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也拉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以越南为例,该国3月住宿餐饮销售额同比大幅下滑26.8%,加之旅游及其他服务同比大幅下滑,拖累整体零售额同比下滑0.3%,呈现显著放缓趋势。
(六)农产品出口受到严重阻滞
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是东盟多国主导产业,中国是东盟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以越南为例,其对华农产品出口占对外农产品比重高达25%。边境贸易是东盟农产品重要对华出口方式。疫情暴发后,由于中国国内农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跨境物流受阻,同时中方同部分接壤东盟国家暂时关闭边贸口岸和边境互市点,使东盟对华农产品贸易遇冷。以越南为例,2020年第一季度越农林产品出口额下降29%,水产品下降38%,总体出口额同比下降21%。此外,越方被迫暂缓同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并考虑寻找多元化出口渠道。泰国和缅甸等国水果亦因疫情影响而对华出口大幅下降。泰官方宣称,因受疫情影响该国第一季度农业GDP同比下跌4.8%。
二、东盟经济有望逐步呈现“U”型复苏态势
今年第一季度后期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世界经济基本面有望在下半年得到一定程度修复。目前,东盟地区国家疫情防控总体有效,生产生活逐步恢复,宏观经济基本面不断改善。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和东亚区域经济回暖带动下,东盟经济有望逐步呈现“U”型复苏态势,并于明年回归正常的增长轨道。
(一)东盟自身发展优势与潜力是经济企稳复苏的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东盟各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增长,内需拉动明显,出口依赖减弱。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为东盟各国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同时,各国充分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在货币政策上持谨慎态度,对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银行体系防风险机制日益健全。2010-2019年,东盟发展总体向好并保持5%以上中高速增长,始终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疫情暴发前,东盟各国宏观经济基本面总体良好,国内需求普遍旺盛,消费、投资稳定上升,服务业表现良好,经常账户保持盈余,通胀率总体保持在3%水平。大规模基建投资和迅速扩张的内部需求成为各国增长的主要动力,并提升了经济的韧性和抵御全球需求波动等外生冲击的能力。在全球FDI持续萎缩的背景下,流入东盟地区直接投资额连续三年增长,达1,494.5 亿美元,占全球总量11.5%,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国外资流入规模连创新高,充分体现全球投资者对该地区发展前景的信心。
疫情出现拐点后,东盟各国经济有望重归上行轨道。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预测,2021年东盟经济增速有望恢复到5.2%和4.7%。
(二)东盟经济一体化为东盟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经济区域一体化不断提速,在构筑单一市场和制造业基地、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东盟互联互通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大大促进了各经济体之间资金、商品、人员的流通以及技术、管理的交流,优化了区域内部生产要素配置,加速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提高产出效率,有力提高了东盟整体经济韧性与竞争力。
东盟是自身外贸与投资的最大目的地,2018年东盟域内相互投资占全部FDI 的15.9%,域内货物贸易占比提高至23%。在经济共同体建设进程推动下,区域内各经济体间投资和贸易量持续增长,拉动了内需并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增强了各经济体的发展活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三)东亚区域合作为东盟经济回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日、韩三个全球主要经济体均为东盟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2018年三个“10+1”自贸安排贸易总量近8700亿美元,三国对东盟投资总额380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8%和10%。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东盟对亚洲、特别是“10+3”域区的区内贸易和投资的依存度持续增强。根据《2020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测算,2018年东盟对亚洲贸易依存度达67.3%,对10+3地区贸易依存度达53.5%;东盟对亚洲域内投资依存度达40%,对10+3地区投资依存度达50%。10+3区域贸易总量现已超过10万亿美元规模,其中近一半属区内贸易。中日韩等经济体率先复苏回稳,将带动东亚经济小循环运转顺畅,并有力推动东盟各国经济回升。
此外,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中国香港等亚太区域主要经济体已分别签署了自贸协定,并计划于今年内同前有关国家正式签署由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如期达成后,将建成涵盖全球48%的人口以及全球三分之一的GDP,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改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提振东盟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动能。
(四)中国经济复苏将有力带动东盟经济走出低谷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领者,始终坚持在区域经济整合和区域价值链构建中同东盟等周边国家开展互利互惠合作,共享增长红利。中国同东南亚各国是比邻而居的发展中经济体,双方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产业链供应链衔接紧密,合作空间广潜力大。2010年双方建成并升级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以来,贸易投资水平不断提质升级,互联互通、产业、金融等领域合作富有成效。近年来双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及东盟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经济融合联动发展势头不断增强,为东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截至2019年,中国连续11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并成为东盟多国最大贸易伙伴。东盟于2019年起上升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得益于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并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红利,今年第一季度双方贸易在疫情导致全球贸易萎缩背景下逆势增长6.1%,突破1400亿美元,东盟首次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集成电路进出口、能源贸易和农产品贸易成为拉动整体双边外贸的亮点。此外,中国东盟互为重要的投资伙伴,双向投资存量15年间增长22倍,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作为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近年来对东盟投资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19.8%。今年一季度,中国“一带一路”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7%,并主要投向东盟等地区。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快速推进,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趋于饱和,经济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中国政府为对冲经济下行风险所采取的逆周期调节和扩大内需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宏观经济指标从4月份开始呈现出积极变化,预计中国经济在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逐步走高,并将对东盟经济复苏产生正面溢出效应。
首先,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35%,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中居于枢纽地位,东盟各国对于由中国联系起来的区域经济和全球产业链依存度很高。随着中国加快全面复工复产,中国市场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需求的反弹将拉动东盟地区制造业回升,并加速区域产业链的修复。中国同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现正积极探讨筹建“快速通道”,以尽快打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
其次,中国是东盟最大的国外游客来源国,中国市场消费潜力将在疫情过后进一步释放,出境游客将大幅反弹,成为推动东盟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迅速恢复的重要动力。
再次,近年来受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欧美外资审查收紧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逐步加大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力度,在当地开展的大型工程承包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为双边贸易和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东盟国家疫情日趋缓和并逐步放松管制、重启经济,将引发新一轮中国投资者对东南亚投资市场的热情,也将对有关国家经济复苏发挥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