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中心

融合深耕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来源:
浏览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承包商遵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开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拓展区域产业链条,融合深耕项目所在国区域市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正迎来新的篇章。

同时,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中资企业对可持续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企业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分享发展理念;统筹兼顾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需求、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积极推动所在区域项目建设理念和运作方式的根本转变;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品牌竞争力。

融合深耕是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融合深耕是深化区域管理和滚动发展的重要措施。“融合”指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充分融入所在国的文化、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环境,逐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深耕”指拓展属地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增强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品牌效应,实现滚动发展。

企业在项目国进行融合深耕的过程中,应转变盲目扩张、粗放管理的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谋求高质量发展;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项目投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阶段,从环境、社会、经济、治理等方面,充分关注各利益相关方权益,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加强环境保护 满足生态需求

企业应关注环境保护与当地社会生态需求的融合,增强设计与环境责任,规避项目在前期或实施过程中因环境因素受到影响。

目前,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气体减排、污染防治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在项目前期,企业应高度重视FIDIC《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中环境保护条款,研究项目环保管理组织和执行方式,严格项目建设过程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效处理好有关环境保护条款的问题。

同时,为满足当地生态需求,应研究项目所在国环保标准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环境因素监测、控制和预防,防止造成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并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有效的动态管控。

促进文化融合 提升社会效应

在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所牵扯的内外协调层面多,任何细节都容易受到所在国政府、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通过文化融合,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效应,有效防范舆论风险。

一是考虑中国标准与所在国当地标准、影响因素的融合,特别是与所在国宗教风俗习惯融合,从而与建设相关方利益互利同赢、共同发展,推动产生一定范围的社会效应。

二是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海外市场,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研讨宣传模式,通过把握项目对外宣传的尺度,融洽当地媒体关系,主动积极策划新闻,维护企业形象、打造品牌影响力,从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企业文化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之间的有效融合,以及项目文化与所在国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的融合,并不断提升项目文化软实力,从项目层面积极解决属地化人员的实际需要和合理诉求,从而提升企业社会效应。

深耕区域市场 提升品牌效应

企业在通过项目平台深耕区域市场和提升企业品牌效应的过程中,一是应在擅长的项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履行社会责任,以社会责任担当强化品牌认同;三是以加强实施项目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依托,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效应。

以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橙线项目)为例,铁总国际和北方国际联营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手打造“CR-NORINCO”品牌。高度重视机电工程设备产品生产质量和安装质量,严格安全过程控制,确保重点机电工程设备质量管控,对机车车辆、电扶梯和场段工艺设备等大型设备质量进行严格过程控制,重点监控关键零配的质量检查,严控出厂检验试验等,以高质量的工程树立了中国标准、中国制造和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捐建学校、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帮扶活动及救助属地困难员工等,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彰显了中国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加强属地化管理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实施的多为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对项目所在地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内,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带动当地能源、原材料、物资设备、金融保险、公共服务等多行业的生产和消费。二是中资企业不断践行属地化经营及管理,不仅为当地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更培养当地技能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应诚信履约固根本,多元包容扎基础,依法合规强管理,以优质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企业信誉为良好口碑,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属地滚动发展。

以橙线项目为例,联营体在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在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成本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优先利用当地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物资、设备等资源,也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市场,解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了当地工人技术水平,增加了当地民众经济收入,帮助当地民众改善家庭环境和提供生活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承包商会 排版制作:张金茹 编审:张新明

版权所有 © 中国沈阳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地址:中国沈阳东陵区(浑南新区)长青南街19号   支持IPv6
联系电话:0086-24-88512877  传真:0086-24-88507077  邮编:110168   
ICP备案号码:辽ICP备1701024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沈阳